知音杂志 2023年4月上半月版

2023-04-11 10:09 知音官网发布



80后女“大禹”鏖战白洋淀:风劲长天阔,不惭世上英
文/肖琦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一个挖沙,一个治水,笑称专治“水土不服”。丈夫名叫秦亮,是中交天航局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总经理,也是中交天航局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的妻子田会静则是中交天航局生态环保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
       十多年来,田会静怀揣着“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留给河湖”的初心,与秦亮并肩奋战在疏浚科研一线,矢志不渝,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最美科技家庭舞曲。2022年5月,秦亮和田会静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他们的爱情也如童话般完美……
别样的浪漫:出差也是替另一半看风景
       第一次邂逅秦亮时,在天津大学读研的田会静正和一位师兄讨论论文,一旁有个瘦瘦小小的男生时不时挤过来给点意见。当时,田会静心想:“这是哪个大一的小孩来指指点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名叫秦亮的男生,是同门的博士学长。
       田会静,1982年出生于天津市蓟州区。她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田会静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独立,放学后总是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做作业。有时候,父母回家晚了,她还会主动做饭。
2001年,田会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水利专业,四年后,她升入本校研究生。不久,田会静就遇到了在同一个实验室做实验的学长秦亮。秦亮是辽宁省鞍山市人,比田会静大三岁,在天津大学读博,不仅成绩突出,还深受导师好评。
       那时候,实验室大多都是男生,温婉的田会静很快成为实验室一道靓丽的风景,秦亮也对这个做事认真的女孩很有好感。时间一长,田会静经常和他讨论学术问题。秦亮见识广,能力强,田会静特别欣赏他。不知不觉,两人心照不宣地走到了一起。
       恋爱后,田会静和秦亮依旧各自忙学习、做实验,到了晚上才会通过短信聊天,而且通常聊一些和学习有关的话题。周围的同学都看不下去了,笑问:“你们这样不无聊吗?”田会静却说:“我就是喜欢他这种踏实可靠的感觉。”
       直到有一天,田会静意外发现,秦亮竟将她发的那些短信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顿感诧异,秦亮却憨厚地说:“我想把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手机内存不够,我就只好记在本子上了。”
       田会静默默翻看着这些聊天记录,密密麻麻的像一篇篇学术短文,偶尔才零星夹杂着几句恋人间的情话,田会静感动地说:“谁说理工男不懂浪漫,这是我见过最浪漫的事,听过最好听的话。”
       2007年,田会静研究生毕业,应聘到中交天津航道局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治水工作。入职没多久,田会静就全国各地到处跑,哪里水脏,哪里泥臭,她就去哪里。次年,秦亮博士毕业,进入天航局技术中心工作,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型的水利工程,为祖国开疆拓土。
       2009年,他们在家人的祝福下结婚了。刚结婚那两年,小两口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有时候,田会静也会抱怨。有一次,她对秦亮说:“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秦亮思索半刻后,对田会静说:“有时出差航线交错,我们可能还看到过对方的航班,想想也是一种风景,多浪漫啊。”田会静忍俊不禁。
       好在同样的工作性质让他们比别人更能理解对方,无论谁出差,他们都说好是替另一半看风景,回来一同分享路上的所见所闻,乐此不疲。
       2010年7月,田会静怀孕了。可当时,秦亮总在出差,每次孕检都是田会静一个人去,看到别人都有家人陪着,田会静也会感到心酸,但只要秦亮给她打个电话,委屈顿时就烟消云散了。到了孕晚期,田会静常常害怕一个人睡觉,可秦亮却始终没办法陪在她身边,后来,还是同事不放心,邀请田会静去家里住,照顾她。
       2011年3月,田会静生下女儿鑫鑫。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秦亮将自己的父母从老家接来照顾孩子,夫妻俩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之后,秦亮一连参与了天津港、京唐港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参加了国内疏浚旗舰“天鲸号”“天鲲号”以及国内最大耙吸船“通途轮”的研发建造,一连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2项。
       每次,夫妻俩在电视上看到新闻里报道各种工程项目,愉悦地告诉彼此:“这片新长出来的国土是我们团队施工的!”“这片水域的生态修复是我们团队设计的!”他们笑言:“我们一个挖沙,一个治水,专治水土不服。”
风劲长天阔:追逐梦想比翼双飞
       2013年的一天,田会静突然听说,秦亮被任命为一个远海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即将带领团队奔赴南海参与工作,归期难定。
       当时,秦亮的脾胃不太好,哪怕在夏天,也要穿着长袖,不能吹空调。偏偏秦亮工作一忙起来就忘记了自己,田会静为他担足了心,总是想方设法带他去看中医,做艾灸……
       更何况,远海项目条件又艰苦,秦亮还是个旱鸭子,哪能长年累月待在海上?可当她赶回家,说出自己的顾虑,秦亮却对她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那一刻,田会静知道丈夫已经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她说什么都没有用。她一连跑了好几个药店,给秦亮买了好多中药,然后分成一小包一小包,装进他的行李,嘱咐他要按时吃药,还宽慰他说:“你放心出发,家里有我,我们都会为你加油鼓劲。”
       就这样,带着妻子的支持,秦亮作为国内历史上最大疏浚项目的总工程师,与上百条工程船舶前往祖国的最南端奋战。为解决技术问题,秦亮需要站在船舶最前端的绞刀架上监测数据。这对怕水的他来说,每一秒都是煎熬。
       记得有一段时间,正值风浪最强的东北季风期,船舶的猛烈颠簸让人吐得直不起身。为了完成工作,秦亮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捆绑在床上“固定”住,但即便这样,他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恶心反胃。
       有时候,实在受不了,秦亮就会拿出妻子给自己准备的晕船中药,回到房间熬中药。后来,只要满船飘荡着中药味,大家都知道秦总又开始不舒服了。他们都很心疼秦亮,对他说:“你这样吐,等回去就瘦成一把骨头了。”
       可即便这样,秦亮还是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坚持带领团队战风斗浪。有时候,实在是思念妻女的时候,秦亮就会在船靠岸时,来到海滩捡贝壳,想象着哪一个送给女儿,哪一个适合妻子,也想象着妻女收到贝壳时的惊喜。
       秦亮不知道的是,当他在项目里埋头苦干时,家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那段时间,田会静的婆婆在家中不慎滑倒,造成骨裂,痛得连路都走不了。田会静每天午休时,还要赶回家照顾公公婆婆。婆婆每次去医院复诊,都是她背着上下楼梯。
       就在这时,鑫鑫也突然发起了高烧,小小的人儿十分难受。有一次,鑫鑫一直在家里嚷着找爸爸,田会静觉得特别心酸,抱着女儿,喃喃地告诉她:“爸爸在很远很远的海上,那里有一艘大船可厉害了,能为国家填海造陆、开疆拓土,能把精卫填海的神话变成现实。一小时就能挖出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坑……”在她的轻言细语下,鑫鑫沉沉睡去,田会静才觉得自己累得像是要散架。
       那个时候,海上信号时断时续,秦亮很难和家里联系上,只能在空闲时观察何时靠近信号塔,就赶紧找机会拨通妻子的电话。通常情况下,他们都处于“失联”的状态。
       鑫鑫生病之际,秦亮在海上好不容易打通了妻子的电话,感觉她说话有些哽咽,就问她:“家里出什么事了吗?”田会静犹豫了片刻,对他说:“能有什么事?不是有我嘛,你就别担心了。”秦亮一再追问,可田会静还是没有说,只叮嘱他:“你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随后,信号就中断了。
       事实上,田会静心里也很想秦亮,更担心他的身体,可为了不让公公婆婆担心,她只能将思念和担忧深埋心底。
       终于,历时两年,秦亮和天航局团队一起圆满完成了为祖国开疆拓土的艰巨任务。他也因此成为中国航海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疏浚协会首批优秀技术专家。
       然而,好不容易,秦亮回家了,田会静又要出差了。那个时候,生活再累,工作再辛苦,田会静都不带怕的,唯一让她难以忍受的就是,每次离家时,对女儿的不舍。
       特别是女儿上幼儿园那几年,正逢田会静参与全国各地水系治理项目。虽然每次出差时间不长,但频率高到令人咋舌,好在鑫鑫非常懂事,每次在妈妈离开家的时候,都会忍住不哭,只是不断询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还要和妈妈拉钩钩。
       有一次,田会静去北京出差,原本跟女儿约好了只要三天就能回来,可中途她接到通知要前往白洋淀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工作。由于行程紧凑,任务繁重,田会静当天晚上11点从北京回到天津,已是后半夜。当时,鑫鑫已经熟睡,田会静不忍心叫醒女儿,只能在女儿额头上留下一吻,就匆匆收拾行李,离开了天津。
       鑫鑫在家掰着手指数日子,原本约定好的3天时间早已过期。有一次,奶奶哄鑫鑫睡觉,一盏小夜灯在鑫鑫的床边放着,鑫鑫问奶奶:“奶奶,您看这个小夜灯,像不像妈妈正在看着我?”之后,奶奶将此事告诉了田会静,田会静听后心酸不止。
不惭世上英:女“大禹”鏖战白洋淀
       擦干眼泪,工作还要继续。2017年,田会静作为中交疏浚的唯一代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率先进入“千年之城”河北省雄安新区,参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工作。这一次,换秦亮对她说:“这次让我来管好大后方,你就安心工作。”
       第一次来白洋淀,田会静就对眼前的景象吃惊不已。周围大片的芦苇荡里漂浮着各种垃圾,水域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油污,湖水几乎成了黑绿色,令人作呕,也让田会静感到痛心。
       自20世纪80年代起,白洋淀就持续陷入干淀和污染的恶性循环中。河北省对白洋淀的治理工作一直未曾间断,但由于入淀河流枯竭,工业污染加剧,让白洋淀不堪重负。
       为了加快白洋淀水污染的治理工作,田会静和她的团队须在一个月内,确保白洋淀362平方公里水域的下垫面生境现状数据要详细到可研深度。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田会静心里也没底。但一想到她专治“水土不服”,就觉得不能气馁。
       那段时间,田会静带领团队窝在一间由宾馆房间改造成的临时工作室里,整整31天没有出过房门,一度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方案》《白洋淀淀区综合清淤工程专题规划报告》等成果先后完成,为白洋淀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回到天津后,每次想起白洋淀的那些水污染画面,她就难受得没法入睡,她想为白洋淀水环境治理贡献更多的力量。她想到了当时尚属前沿的BIM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整个水环境各层面的类型、浓度等数据清晰立体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精准施策。于是,在结束数据收集工作后,田会静又带队成立了天航局BIM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
       当时,BIM技术在环保清淤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田会静一人挑起了建流程、立制度、带队伍的重担,通宵达旦地带领团队钻研BIM技术。仅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BIM中心全员考取了BIM技术资格证书。随后,田会静带领团队又一次来到白洋淀,开展了环保疏浚工程BIM施工管理平台的研发。
       由于长期作息不能规律,田会静患上了慢性胃病,包里常常装着备用药品。偶尔,她也会接到秦亮的电话,秦亮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让她放心。田会静担心丈夫一个大男人,处理不了家庭事务,每次都跟他说:“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可后来,田会静发现,丈夫只会在晚上给她打电话,深知丈夫的“不打扰”是希望她能安心工作。
       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当整个污水治理现场的施工结构三维图通过BIM技术呈现在大屏幕上时,大家都惊叹道:“这是为白洋淀装上了‘超级透视眼’啊!”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环保疏浚领域BIM技术施工管理应用的空白,打造了雄安新区首个生态清淤BIM施工管理样板。
       2020年11月,田会静主持的《疏浚工程设计阶段BIM技术研究》被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田会静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白洋淀上的BIM女神”,她因此荣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荣誉背后,是田会静对年幼的孩子和默默奉献的老人的亏欠。鑫鑫小的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出差动辄几个月不回,妈妈也加班看不到身影。记得鑫鑫一年级的时候,田会静有200多天都在外面出差,因此对鑫鑫要求比较严格。但鑫鑫明显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每次,妈妈让她写作业,她就是不好好写。田会静很生气,问她:“为什么总是这么马马虎虎?”没想到孩子回答:“我是故意写错的,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你,我不想写。”
       那段时间,田会静为了鑫鑫的学习操碎了心。反而是秦亮劝慰她:“你别着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孩子,让她理解我们,也要让她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抽更多的时间陪伴她。”
       在丈夫的细心劝说下,田会静改变了教育方式,降低对成绩的要求,让孩子自己感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不出差的日子,秦亮和田会静都会尽量抽时间多陪陪老人和孩子,陪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孩子外出郊游,享受难得的幸福生活。
       一年夏天,当田会静带着女儿再次去白洋淀游玩的时候,那里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竟有一种“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杨柳郁苍苍”的感觉。这一切,都让鑫鑫看到了父母拼搏的意义。她对妈妈说:“我以前不明白,现在我知道,你们经常加班和出差,是因为你们太优秀了。”就连田会静的婆婆也很理解儿子儿媳的工作,总对他们说:“我会带好孩子看好家,你们就放心去干事业。”2022年5月,他们一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于是,从渤海之滨盐碱荒地的污水库治理,到为彩云之南“擦亮”高原明珠滇池,再到为天府之国守护母亲河锦江、沱江,田会静一直为治水事业做贡献。与此同时,秦亮也因工作突出,荣升天航局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总经理。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但“聚少离多”成为他们心中的遗憾。
       2023年春节期间,田会静突然接到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组的邀请,希望她能带着女儿参加节目。当时,秦亮正在“天鲸号”出差,没办法陪同他们参加,母女俩对此深感遗憾。
       让田会静没有想到,节目录制当天,栏目组的“幸福传递官”竟带着母女俩一起来到“天鲸号”,见到正在船上解决技术难题的秦亮。久别重逢的父女在船上相拥的那一刻,令不少在场的人泪目。
       节目组的嘉宾还现场献唱,“天鲸号”上洋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鑫鑫在爸爸的带领下,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看到爸爸口若悬河地介绍“天鲸号”的神奇和厉害,鑫鑫惊叹不已,直说:“我以后也要成为跟你们一样的人。”当天,他们一家三口还难得地坐在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
       望着鑫鑫开心懂事的样子,田会静和秦亮也相视一笑。他们都觉得也许正是因为孩子,才给了他们勇于奋斗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在科研的路上勇往直前,追求心中的星辰大海。

编辑/包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