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2年10月·月末版

2022-10-10 16:53 知音官网发布

 
北京姑娘一诺50年:西风烈,窑洞凉,一袭白衣立苍莽
真颜

       她并非金刚不坏之身,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在窑洞冰冷的炕上,她多次躲在被子里哭鼻子;她也没有超强的意志,在时移事迁的年代,她也想过离开穷乡僻壤,回到生她养她的首都;她也有七情六欲,面对高薪的诱惑,她也有过动摇。
       但她终究留了下来。在黄土高原上,在从繁华都市到偏僻县城的巨大心理落差中,在几十年如一日地走村串户、爬坡过坎为乡亲们看病的岁月里,她坚守了下来。
       她叫路生梅,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从门诊室到手术台,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一留就是54年。她把爱献给了丈夫,把情留给了儿女,把心掏给了百姓,掏给了她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
西风烈:北京女医生情定陕北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离开生养自己的北京,辗转来到了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佳县人民医院工作,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的贫瘠与荒凉远超路生梅的想象:通往县医院的道路两边坟头林立,路面坑坑洼洼;医院的诊室是两排老式窑洞,路生梅和同事们喝的水由毛驴从黄河驮来,每天每人只有一瓢水。佳县的冬天格外寒冷,夜里要烧炕。一开始,路生梅不会解锁这个新技能,只能睡冷炕,结果经常半夜被冻醒,躲在被子里哭鼻子……
       彼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室,每个医生都要诊治内、外、儿等各科疾病,路生梅一边努力学习各科知识,一边和同事们白天晚上连轴转,还要经常下乡出诊。一天晚上,为了救治一个严重肠梗阻的病人,已经连续值班一个星期的她不顾疲劳,立即协助主刀医生为他做手术。两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路生梅却晕倒在地,昏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自然环境的恶劣与连轴运转的工作,想想从北京来到佳县后的巨大落差,路生梅常常有濒临身心极限的崩溃感。
       好在,路生梅迷茫时,佳县人给了她温暖。同事得知她不会生炉子,就每天来帮她生,直到她学会为止;路生梅的父亲因病在北京去世,她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目睹她的痛苦,当地老乡便陪着她在黄河边上祭奠父亲。
       在这些关心帮助路生梅的人中,有一个人的关心,格外体贴,格外细致。他叫高正胜,比路生梅小两岁,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毕业于绥德卫校。路生梅刚来佳县那一年的冬天,下了几场大雪,但路生梅从宿舍到诊室的路上,每天都被高正胜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暂时听不懂当地方言,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其他娱乐节目,工作之余,高正胜便经常找她聊天,给她讲笑话,帮她解闷。
       聊天中,路生梅得知,高正胜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父亲早逝后,是母亲独自将10个孩子拉扯成人的。母亲坚韧的个性影响了高正胜,他不仅善良,还很勤快。一次,有两位护士由于孩子小要请假,他就一个人顶她们上班,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也没有一点怨言,让路生梅暗自钦佩不已。
       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远在北京的亲人得知路生梅要和当地农村的小伙子结婚,最疼爱路生梅的姑姑说:“小梅,你傻呀,你就这么把自己卖那儿了吗?”
       其实,不光是路生梅的姑姑感觉不靠谱,高正胜的母亲也不太放心,她一再告诫儿子:“小路可是北京来的大学生,她能在咱们这个穷地方过一辈子吗?”路生梅主动给准婆婆做思想工作:“放心吧,我不会丢下正胜回北京的。”
       结婚后,路梅生尽力帮扶婆婆一家人。当时,高正胜的月工资只有28.5元,而路生梅的月工资是47元。路生梅缩衣节食,省出钱来帮助高家兄弟姐妹们,深得高正胜家人的尊敬。
       其实,高正胜知道,路生梅的善良,不只属于他和家人,更属于那些需要她的病人。
       1969年年底的一天,路生梅顶风冒雪,到离县城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子医治一名患儿。山路崎岖,积雪深厚,穿着塑料底棉鞋的路生梅一路上摔了几十跤,才来到那个孩子家里。孩子身患麻疹肺炎合并心衰,小脸憋得发紫,随时有生命危险。路生梅不顾被感染的风险,连忙给孩子做人工呼吸,进行相应治疗。之后,她不放心孩子的病情,留在他家继续观察、治疗。终于,第三天时,孩子病情好转。
     就在路生梅准备回医院时,又有几名家长抱着孩子来找她看病。原来,当地村民不知道麻疹会传染。路生梅把患儿集中在一个窑洞里治疗,直到他们都痊愈为止。
       路生梅救了孩子们的命,家长们都把她当恩人。有人留她吃饭,有人把家里最好的大红枣往她手里塞。还有一位妈妈,得知路生梅的塑料底棉鞋很滑,连夜给她赶做了一双新千层底棉鞋。路生梅被暖到了,觉得自己千里迢迢来到佳县很值得。
       还有一次,路生梅步行一个多小时路到一户农家为一名产妇接生。到达后,她看到灯光昏暗的窑洞中,一个脸色苍白的产妇坐在一个土袋子上生下了孩子,接生婆正拿着一把脏兮兮的家用剪子要给孩子剪断脐带,路生梅吓得一把夺过剪刀说:“没有消毒的剪刀怎么能用?”
       接生婆一脸无辜,说当时佳县产妇都是这样生孩子。路生梅既震惊更心疼,这里的医疗条件太差,卫生观念也太落后了。当晚,路生梅和高正胜聊起此次接生经历时,唏嘘之余,说:“正胜,这里真的很需要我,我要留在这里50年,留一辈子。”她把这一誓言写在了当年的思想汇报里。
       妻子的话很平淡,但态度很坚定。高正胜轻轻地握着她的双手,以无言的方式表达了支持。
窑洞凉:白衣伉俪爱你所爱
       为了更好地兑现承诺,路生梅广泛阅读医学书籍,请教老医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为患者看病时,她想方设法让住院病人早些治好,为他们省下时间和钱;她还积极向患者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呼吁孕妇们选择科学接生。
       渐渐地,佳县老百姓都知道路生梅医术好,指定找她的人日益增多,名气也越来越响。
       妻子医德的高尚与医术的优秀,成为激励高正胜奋发向上的最大动力。1972年,儿子出生后,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调到佳县防疫站任站长,一家人在佳县县城安了家。
       1978年,夫妻俩迎来了女儿的降生。同年,一批“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年轻人,陆续返回自己位于大城市的家乡,路生梅的心也起了波澜。
       高正胜希望妻子有更好的生活,又舍不得她回北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次,路生梅的哥哥写信问她的打算,路生梅不知怎么回复,一连几天在家都很少说话。高正胜理解妻子的为难,陪着她沉默了好几天后,他艰难开口了:“小梅,佳县永远没法和北京比,你要是想回北京,我不拦着。”
       路生梅的眼角酸了,她何尝不想回到心心念念的北京?可是,佳县有自己深爱的丈夫和儿女,有需要她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细心服务的佳县百姓,她怎么舍得抛下他们,去独自享受京城的繁华?
       考虑再三之后,路生梅告诉丈夫:“我,还是留在佳县。我要陪伴你和孩子们,我还要继续给这里的乡亲们看病。”
       高正胜将妻子搂入怀中,热泪长流。
       妻子给自己吃了定心丸,高正胜便想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补偿她。1981年,因工作能力突出,路生梅获得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名额,顺利地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其间,北京的亲友们少不了又来游说一番,但进修期满,她果断地回到了佳县。
       1983年,路生梅又到西安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任医师学习班。她的优秀有目共睹,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帮她将工作调到各方面条件更好的省城,但路生梅还是选择了坚守在佳县这片土地上。
       回到佳县后,儿子告诉她,一天,他和妹妹同时生病,爸爸忙得焦头烂额,只好请护士来家里给孩子们输液。年幼的妹妹难受时,哭着嚷着要给她打电话,爸爸怕影响她学习,抱着妹妹安慰:“不要打,你打了电话妈妈也回不来。来,爸爸陪着你们!”当天晚上,为了随时观察、照顾好孩子们,兄妹俩睡觉后,爸爸就坐了整整一夜。
       儿子的话让路生梅感动不已,她庆幸自己选择了高正胜,选择了坚守。
       其实,高正胜不只是路生梅的贤内助,他也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医护人员,也要经常给别人看病。有一次,他骑摩托车和同事一起下乡巡诊。途中,他们不慎连人带车从山上跌到冰河里,高正胜的小腿骨折了。医院同事见他很痛苦,好心尽快给他安排做手术。没想到,手术前,高正胜听说有一个患有心脏病的产妇即将生产,需要做剖宫产手术,他立马告诉医生:“你们赶紧先给产妇做手术,这个孩子没生下来前,我不做手术。”同事们拗不过,只好依他,路生梅知道后,心疼不已。
       路生梅与高正胜彼此影响,双向奔赴,成为医护行业里最美的伉俪。
       时光荏苒,1999年,55岁的路生梅退休了,北京的亲人希望她回故乡安度晚年,路生梅婉拒了。和丈夫商量后,她决定继续履行自己的承诺,开始在家里义诊。消息传开后,不管白天黑夜,总有患者来她所住的窑洞找她看病。
       2007年5月,61岁的高正胜突发心脏病去世,路生梅悲痛欲绝。此时,路生梅的儿女已成家,不忍母亲睹物思人,两人都提出要接路生梅到身边生活,但她则决定留在家里继续义诊。
       见母亲如此执着,兄妹俩不再勉强。他们平时有空就回来陪她唠唠嗑,解解闷。
       纪念丈夫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继续履行和他共同为佳县百姓看病的诺言。路生梅更加勤奋地为佳县老百姓义诊。
一诺50年:一袭白衣立苍莽
       2012年,路生梅已68岁,儿女又劝她和他们一起生活。想着丈夫已去世5年,路生梅也渴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此时,陕西省榆林市的一家医院以20万的年薪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想着去榆林工作,既可以和儿子一家相聚,又能继续从事医务工作,路生梅有些心动了。
       谁知,就在路生梅决定去留的那天凌晨,一对老夫妻敲响了她家的门,说他们才出生两个小时的孙子正在医院抢救,请求路生梅去会诊。路生梅二话没说就同他们赶到了医院。万幸的是,经过路生梅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天亮时,孩子转危为安。老夫妻俩激动得老泪纵横,再三感谢她。
       路生梅被深深地触动了,她忍不住问自己:“这里的老百姓和同事们这么信任我,这里的患儿这么需要我,我能够忍心抛下他们不管吗?再说,我当年承诺为佳县百姓看病50年,才过了44年呢,我一走了之,岂不是失信于佳县人民?”
       一遍遍地叩问内心后,路生梅想通了。她与佳县的情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注定了。这里有她割舍不下的牵挂,有她舍弃不了的荣光——被病人深深地依赖与信任,这就是一个医生最大的荣耀。
       2018年12月,年过古稀的路生梅圆满兑现了“给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此时,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医院都要高薪返聘她,儿女听说后,都要她别过于劳累,好好在家安享晚年。路生梅不愿孩子们担心,起初没有答应这两家医院。
       谁知,不久后的一天,路生梅告诉儿女们,说自己决定不要医院一分钱,每周一、三、五到这两家医院轮流义务坐诊。
       儿女们很奇怪,都问她:“别人花钱请您,您拒绝了,如今却要去做一分钱不挣的义诊,您这是图的啥?”路生梅说道:“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有退休金就够了。”见儿女们还是不明白,她又解释说:“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大学老师张金哲教授,99岁了,还坚持每周去医院坐诊,分文不取。我是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学学他呢?”
       路生梅的这番话入情入理,儿女们不再坚持。
       就这样,路生梅开始在两家医院坐诊,她一如既往地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难问题,一如既往地给患者开好用又便宜的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打她的主意。
       那是路生梅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坐诊时的一天,一个年轻人突然来到诊室,开门见山地问她:“路医生,我是推销人员,有一种药您开得挺多的,我现在给您抽成。”说罢,他就关上门,并拿出一沓钞票递给路生梅。她当场拒绝说:“我开这种药较多,是因为这个药的效果还不错,跟钱无关。”说完,她毫不客气地赶走了年轻人。
       没料到,不到半小时,又来一个女推销员,对方先是问她一种儿童口腔用药怎么样,说完也一样关起门要塞钱给她。这一次,一向脾气温和的路生梅生气了:“我开药就是开药,不需要抽成。那些钱,都是患者的血汗钱,我一分也不收!”
       可能是被路生梅的威严震慑到了,也可能是这伙人口口相传,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找过路生梅。
       路生梅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给佳县,为佳县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佳县人民都记在心里。最近几年,她先后获得了“感动榆林人物”、2021年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三秦楷模”等荣誉,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一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孙子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要以奶奶为榜样,要为社会多做贡献。路生梅听说后,皱纹里都笑开了花。
        2021年7月1日,路生梅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步入天安门广场后,她异常激动的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记录这难忘时刻。让她开心的是,儿子、孙子第一时间给她点赞,女儿也在朋友圈发文:“她是全国最美医生,也是我最美的妈妈。”
        2022年7月17日,陕西省第17届运动会佳县站火炬传递开始,78岁的路生梅迈着矫健的步伐,领跑第一棒火炬。道路两边,老老少少的佳县人为她鼓掌欢呼,还有人用浓郁的陕北方言唱起那首当地人专门为路生梅编的歌:“沙蒿地长出来谷苗子,穷佳县来了北京的俊女子。姑娘名叫路生梅,医术高超长得美。扎根佳县50年,山山峁峁都走遍……”
       感受着大家的热情,路生梅眼含热泪,泪眼迷蒙中,她仿佛看到高正胜正在天上笑眯眯地看着她,给她点赞。
        8月,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路生梅说:“我已经78岁了,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还有多少。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除了继续精熟西医业务之外,还想再跟中医学学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等将来眼神不好的时候,还可以继续给患者服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心声。路生梅,这粒随时代大潮从北京飘落至陕北黄土高原的种子,将根须深深地扎进佳县的土地,拥抱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抽枝、发芽,开成了黄土高原上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艳艳的山丹丹花……

编辑/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