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 2022年7月·月末版

2022-07-15 15:10 知音官网发布

 
学霸情侣归田园居:枕清风,宿星海,逐梦青绿乾坤
文/青山

       一对90后的学霸情侣,按照父母为他们设计的人生剧本,本该留在都市,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激扬才智,纵横职场。
       可是,他们却出人意料地放弃白领生涯,选择了到农村去,到大山去,在田间地头构筑梦想……
美丽邂逅:“90后”学霸情定同济校园
       2015年,上海济农嘉园的最后一个股东撤资之后,创始人柯嘉华给远在法国留学的女友周晰打了个电话,心情沮丧的他诉说了自己的困境,话里话外都透露着落寞和沮丧。电话那头,周晰温柔而坚定地回复:“我从来不担心你失败,我只是害怕你失败以后,不能再重新站起来。”
       这句充满信任与鼓励的话,让柯嘉华的眼眶当时就湿了……
       柯嘉华于1990年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一个山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爸妈希望他通过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2009年,柯嘉华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在这所985高校里,有歌舞、琴棋书画、茶饮等各种各样的社团。而从小在山村长大的柯嘉华却与几位来自农村的校友组建了一个“筑梦农庄”社团,经常到地里劳动,和同学们体验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把种出来的有机蔬果挨家派送或卖给老师们,收获耕种与培育的快乐与成就感。
       柯嘉华打算毕业后,留在同济大学的生态园里研究有机农业种植,为以后在农业领域创业做准备。
       2013年3月12日,读大四的柯嘉华在校园里邂逅了学妹周晰。
       当时,有个教创业学的老师,邀请经管系中法班大三女生周晰一起做农业方面的调研。周晰了解到“筑梦农庄”创办人是柯嘉华,就约了采访时间。周晰见到柯嘉华时,他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整齐地摆放着一筐筐刚采摘来的有机蔬菜,准备去送菜。周晰微笑着迎上去喊了一声:“柯嘉华,现在可以采访吗?”柯嘉华转过头去,只见阳光穿过树枝的罅隙,洒在这位学妹的身上,穿着米黄色外套的周晰看上去特别温婉动人。
       略显腼腆的柯嘉华不知怎么和眼前这位洋气美女去交流,忙借口说:“请等我一下下哈。”
       柯嘉华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今天就带你去农场看看,好吗?”周晰笑靥如花地点头同意。柯嘉华让周晰稳稳地坐在三轮车上,而后奋力驶向“筑梦农庄”。
       当时,头戴草帽挽着衣袖和裤管的柯嘉华,在同济大学校园里显得很另类,特别土。而在上海长大的周晰,课余经常活跃在学校戏剧舞台上,属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
       一路上,两人笑着聊着。周晰觉得柯嘉华和自己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人都充满了社会责任感,有“指点江山”的豪迈;同时,也都具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春风拂面,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柯嘉华与周晰的心房。
       来到大棚下的草莓园,红彤彤的草莓星罗棋布,展现着诱人的姿态。周晰拿起篮子,采摘着这无任何激素的草莓。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地走出果园。周晰顺手拿起一颗草莓,用清水一冲,便放进嘴里,顿觉鲜甜可口。
       “这是我迄今为止吃到过的最美味的草莓。”周晰的夸赞,让柯嘉华充满成就感。
       走出草莓园后,周晰说:“柯嘉华,我想和你一起去送菜。”说完,她也不等柯嘉华点头,便从他的三轮车上取下篮子,而后按他纸质笔记本上记载的房号,和他一起挨家挨户地去送。春日的朝阳,将他们并肩送菜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两个月后的一天,柯嘉华鼓足勇气对周晰说:“我想请你一起吃饭。”周晰笑着说:“不用破费呀,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柯嘉华一直没能等来这个机会。直到两人再次邂逅于同济农场,一起过河时,柯嘉华自然而然拉起了她的手……
       之后,他们俩谈起了恋爱。2013年春节,柯嘉华邀请周晰去他南靖老家做客。周晰征得爸妈的同意后,和柯嘉华一起踏上了去福建的列车。
       久居大都市的周晰初来乍到南靖,感觉这里空气清新,温暖如春。放眼望去,山清水秀,犹如世外桃源。一进柯嘉华的家门,只见淳朴的柯嘉华父母与姐姐热情相迎,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涌上周晰的心头。
       翌日,柯嘉华扛一把锄头牵着周晰的手到山中挖兰花。周晰尽情地吮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欣喜地说:“这里的兰花好香哟,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么好闻的兰花!”此时,柯嘉华幸福的情状写满脸颊。
       比周晰高一年级的柯嘉华本科毕业后,在上海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济农嘉园”,继续践行农业创业梦想。
       周晰是同济大学工商管理中法班的学生,5年制硕博连读,最后2年要去法国完成学业。在女友登机检票前,柯嘉华将亲笔写的一封信交给了周晰,再次向她表明心迹:“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便能感受彼此的温暖……”
       “异国恋”的这段时间里,柯嘉华继续农业创业。当时,很多人对大学生做农业这件事情不看好,包括柯嘉华的父母和姐姐,加上缺乏社会经验与市场经验,柯嘉华的创业举步维艰。
       那段时间,柯嘉华独自住在农场湖边的一间小平房里,常常为公司的亏损、合伙人的撤资而夜不能寐。起初,他并不想将这些闹心事告诉远在法国的女友,因他不想让她担心。
       那天,当最后一个股东撤资后,柯嘉华终于忍不住给远在法国的周晰打了一个电话。
       女友的话让柯嘉华为之一振。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
       那时,周晰即将硕士毕业,为了缓解柯嘉华因创业艰难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她邀请他去法国,陪他一起去看看普罗旺斯那美丽的薰衣草花海。
归田园居:逐梦青绿大有乾坤
       但是,当时的柯嘉华经济很窘迫。第一次签证时,他就被拒绝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周晰甚是遗憾,感慨别时难,相见时更难。
       正当周晰觉得无望时,想不到倔强的柯嘉华又去尝试了一次。他把手写的一封信,让周晰帮他翻译出来,重新提交了一次签证,没想到竟然成功了!他们俩喜出望外。
       到了法国,久别重逢的周晰与柯嘉华幸福得暂时忘却了创业带来的烦恼。周晰如约带着柯嘉华一起去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当时,整个花园里氤氲着浓郁的花香。柯嘉华贪婪地嗅着花香,将创业失利的烦恼暂时抛在了脑后。
       见此,周晰对柯嘉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薰衣草的香味,还没你老家的那个兰花香!”柯嘉华一愣,旋即领会到了女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柯嘉华对周晰说:“你愿意跟着我种地去吗?那里不仅有零添加无污染的瓜果粮蔬,更有鸟雀欢鸣、山泉叮咚的田园美景。”周晰认真地点点头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始终相依相守在一起……”
       当时,周晰已经完成硕士学业,拿到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offer,也可到该公司的中国上海总部上班。可是,柯嘉华正处创业艰难阶段,周晰觉得他需要她的帮助,只想全力以赴和男友做好农业。
      得知女儿要放弃世界500强企业提供的高薪岗位,周晰的父母强烈反对。周母说:“你们两个一起做农业事业,我完全看不到有收益呀,多么不稳定的状态啊。就算能挣钱,但你和柯嘉华一块儿干,这不是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风险多大呀!柯嘉华这孩子确实不错,可是,生活不是你单单喜欢这个人这么简单。你们今后的生活,柴米油盐的事情会非常的多。这些,你都想过没有?”
       说实话,妈妈说的这些,周晰都想过。可是,她更在乎和柯嘉华能够长相厮守的感觉。为了在妈妈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周晰先就职于离家近的一家小公司。业余时间,她可以帮柯嘉华做点农业创业方面的策划。
       2016年,柯嘉华与周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个可爱的宝宝相继出生。
       家庭的幸福给了柯嘉华与周晰继续创业的动力。他们决定从上海回到柯嘉华老家,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无公害农产品。
       夫妻俩这一决定掀起了惊涛骇浪。“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却选择回乡种地。”柯嘉华的爸妈认为,儿子终于跳出了农门,现在却又跳了回来,这是闹的哪一出?周晰的爸妈则觉得女儿从小就在大城市里长大,如今却要选择去大山里当农民,蚊叮虫咬,日晒雨淋,她受得了吗?“读书可以,不代表种地也可以。我看呐,这两个年轻人吃不了那份苦……”
       但柯嘉华和周晰主意已定。2018年,柯嘉华与周晰回到南靖大山,真正地做起了农民。创业初期,周晰拿出自己的20万元积蓄,这是她上班的工资和当年在法国留学时父母寄给她的生活费的部分结余,她倾囊支持柯嘉华。
       但是,田园生活,有诗意与浪漫,更多的是烈日炙烤下的辛劳与汗水,还有蚊虫的叮咬、方言的考验等。周晰刚到南靖,在和柯嘉华砍毛竹筑篱笆时,手臂一不留神被蚊虫叮出几十个包,痒得忍不住不停地挠,两条手臂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疤痕。
       晚上,柯嘉华抚摸着周晰布满疤痕的胳膊,心疼得泪湿双眸,暗自责怪自己:“这实在不是小晰该承受的啊!”但周晰却毫不在意。
       在福建老家,村民之间的交流,用的都是当地的闽南方言。“二月二,吃咸粿。”这天,邻居送来这个传统美食,并对周晰说:“吃咸粿。”周晰听成“去干杯”,当时她以为吃了这个米粿要去喝酒。听了柯嘉华的解释,周晰笑得前俯后仰。一次,做珍珠奶茶,闽南语“唱歌粉”就是原料中的“木薯粉”,周晰听后一头雾水。
       之后,她用心学习每一句闽南方言。现在她不仅能听懂闽南语,而且还会流利地讲闽南话了,柯嘉华夸妻子的闽南语“已经过了六级”。
振兴乡村:枕清风宿星海的诗和远方
       柯嘉华和周晰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可谓披荆斩棘。
       柯嘉华要想让农产品保持原始生态,用牛粪、鸡粪做肥料,不打农药,经常用手捉菜虫,尽管天天捉虫,菜叶依旧留下被虫咬的疤痕。夫妻俩践行有机种植的理念,茶叶、西红柿、茄子等农产品,从来不打膨大剂,这样西红柿、茄子的产量普遍比温室大棚种植产量低很多。生态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暴雨、干旱等都直接影响耕作和收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困扰。在推广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柯嘉华和周晰常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不用农药化肥,种不出来买主喜欢的蔬菜。”“果蔬不长得光鲜亮丽,是没有人收购的……”
       面对乡亲们与网友们的善意提醒,周晰柯嘉华坦诚回应:“我们知道大家的好意,也深感做农民真的很苦,不光是身体上辛苦,而且经常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己做起,做出来给大家看,看看我们所倡导和践行的生态农业,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行得通。”
       夫妻俩这么说并非唱高调。特别是当他们当爸爸妈妈之后,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他们觉得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这就是要确保每个家庭的餐桌安全,让所有人都吃上放心的食物。
       为了把自己的农场经营好,夫妻俩各自发挥所长,紧密合作,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科学知识,改善种植技术。
       在茶山,柯嘉华用黄色粘虫板代替化学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用留草代替除草,一方面不使用除草剂,同时草丛可以保留更多昆虫,让虫子吃虫子,形成更完整的生物链条。而周晰则利用自己的专业,全力对农场进行宣传和推广。两人的感情也恰似他们的事业,在“同声若鼓瑟,合韵似琴鸣”中更加深厚。
       2022年,阳春三月,在南靖县南坑镇的大山里,天空澄澈高远。和煦的春风里,柯嘉华夫妇种植的油菜花竞相开放,青椒、西红柿、荷兰豆挂满枝头,戴着遮阳箬帽的柯嘉华和周晰漫步在碧水青山中,吮吸着山花和着泥土的芬芳,尽享此刻的美好。
       走着走着。周晰忽然诗兴大发,蹦出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柯嘉华,什么时候你给我做件绿蓑衣呀?”柯嘉华笑着说:“回家就去做,只要你喜欢,我做什么都愿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刻,大山与“济农嘉园”仿佛沉醉在充满诗意的空气中。
       为了将生态农场的产品卖出去,分享给大众,柯嘉华和周晰在几家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定期录制视频或者直播。
       在短视频平台上,周晰和柯嘉华会将自己种瓜、摘菜等劳动的过程,详细地分享给广大网友。同时,他们会把蔬菜连同土壤挖出来,包装好邮寄到大学的实验室,让老师、学弟学妹们给予指导意见。网友们对柯嘉华和周晰的很多做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他们尽量不用农药喷洒作物,而改用辣椒油兑水的辣椒水喷洒;他们不用化肥做肥料,而是用牛粪、鸡粪施肥……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粉丝们,他们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
       在柯嘉华周晰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的农场规模日益扩大。慢慢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茶园和菜地、生态养殖场。周晰利用自己市场营销的专业,在短视频平台不断地对“济农嘉园”进行宣传和推广。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夫妻俩成了大家眼里琴瑟和鸣的新农人。
       一次,周晰的母亲看到女儿和女婿在直播间宣传有机农产品时,心疼得直流泪。周母当年就是靠念大学“跳出农门”,在城里扎下根来的。她一直想为农村做点什么,却又始终不得其门,更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如今,女儿女婿在替她完成梦想啊。她在自己的日志里写道:“今天的直播看完后,想起了当初自己的理想,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忘记了初心,女儿这不是在帮助我完成初心吗?那不是应该感谢她吗,为什么以前要跟她过不去呢?我这个当母亲的真是惭愧呢,以后再也不对她冷嘲热讽了。”
        周母从上海来到了南靖,在农村帮忙照顾两个外孙。周晰与柯嘉华看着孩子们在这片美丽的田园里一天天幸福快乐地长大,也想让更多城市里的孩子也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快乐。于是,夫妻俩专门为小朋友开设了项目,让城里的小朋友分享这田园风光,在趣味中玩乐,而不是只有电子产品和作业。
       尽管平时工作忙碌,但柯嘉华周晰仍经常坐在自家的茶园,一起看夕阳西下,享受倦鸟归林的美好。然后,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再携手回家吃饭。
       如此画面,美得令人心醉。
       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有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生态种植的行列中来,占地面积200余亩的南靖大山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柯嘉华和周晰夫妻俩还整合了山西、山东、新疆等地共约500亩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柯嘉华夫妇”抖音号现有粉丝25万余人,抖音直播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夫妻俩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打开农产品的销量,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让更多的人吃到新鲜健康果蔬。
       下一阶段,柯嘉华夫妇将在南靖县规划打造一个短视频创作和直播基地,建设小溪边竹屋凉亭、四面篱笆围绕的瓜果田园以及土楼民宿。通过视频与直播的形式,向消费者呈现唯美的闽南田园生活,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
       一度,柯嘉华夫妇“回乡务农”遭遇的是强烈反对与冷嘲热讽,他们“对峙过绝望”,却“不肯哭一场”,始终“骄傲着”“孤身走暗巷”,最终将大山里的乡野生活过成了令人羡慕的诗与远方。

编辑/戴志军